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岳池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岳池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发布时间:2024-03-25 20:02:33

  1.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2.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3. 浅谈基层监管人员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一、尽快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切实明确行政主体的职责,将事前事中的全面监督和事后严格问责相结合,预防与惩处并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要明确行政主体的职责,将事前事中的全面监督和事后严格问责相结合,预防与惩处并重。要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的问责制,还必须强化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多项刚性监督手段,如质询制、调查制等。在这个基础上拓宽和完善其他监督与问责渠道:如政协的民主监督、纪检监察机关问责等。

二、尽快开展全国性食品安全普查,建立一个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由于监管经费和能力的不足,目前国家有关部门食品安全例行监测范围过小,监测品种和参数过少,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和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如来自于农业部的信息,2001年以来,农业部门对蔬菜的监测一直只有10~13种农药残留,而欧美国家都在百种以上;畜产品例行监测仅对22个城市生猪进行瘦肉精和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水产品只对8个城市氯霉素和孔雀石绿开展检测,其他检测参数只是目前水产品生产用药物及禁用药物的1/5,平均每万吨产量监测不到一个样品,经费仅是发达国家的1/600。建议国家增加相关经费投入,尽快开展一次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专项普查工作,建立一个动态的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做到心中有数、公众知情、决策透明。通过普查,确定重点监管地区和薄弱环节,对这些地区和环节定期集中开展监督抽查和专项检查,依法查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此外,要扩大跟踪监测范围,加强实施食品产品溯源制的力度,及时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建议国务院权威部门要依法履行监测信息发布职责,提高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增强公众信心。

三、尽快规划建立国家区域农产品和食品交易中心,以市场体系建设确保食品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由于农产品和食品市场建设滞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分散和空间广大,因而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和食品市场建设的力度。目前,急需在各大区域围绕重要农产品和食品物流集散地建立国家区域农产品和食品交易中心市场,并与大中城市农产品和食品交易中心市场以及终端市场联网,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所有农产品进入终端消费市场前,先进入中心市场登记备案。这一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分清行政主体的责任界线,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从分散到集中监督管理),有利于食品安全溯源制的建立,有利于现代农业信息工程建设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大力倡导和推行健康养殖和清洁种植,从源头上为食品产业把好原料关口。种植业和养殖业是食品生产的第一关。首先要建立产地环境监测网络,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产地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影响食品安全。因此,了解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原因,加强对产地环境的监测,控制和预防产地环境污染,有助于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建议国家要实施清洁生产战略,大力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gap(良好农业规范)工程,提倡健康养殖和清洁种植,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并强化执行力度,达到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减少食物生产源头污染风险。

五、加大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工程专项投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从技术上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所涉及的科技,如检测技术、检测设备、检测标准、物流安全技术、食品安全评估技术等方面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需要。而国家“十一五”食品安全重大支撑项目经费只有1.5亿,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对技术的要求。要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来重视食品安全工程建设,国家要加大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工程专项的投入,提高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装备研究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提高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特别是加紧相关食品检测标准的研究修订工作。

六、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和决策体系。建议国家成立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协调推进各部委对原料生产、物流和餐饮生产环节监管、食品市场准入管理、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农业投入品源头整治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等工作,逐步建立管理、服务、监督、处罚、应急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让老百姓吃上健康营养、质量安全的放心食品,同时也保证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搞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应该遵守以下制度:

一、进货索证索票制度

(一)严格审验供货商(包括销售商或者直接供货的生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二)对购入的食品,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者流通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上述相关证明文件应当在有效期内首次购入该种食品时索验。

(三)购入食品时,索取供货商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并留具真实地址和联系方式;销售凭证应当记明食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销货日期等内容。

(四)索取和查验的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生产许可证、流通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商检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相关档案应当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一)每次购入食品,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二)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等多种方式建立进货台账。食品进货台账应当妥善保存,保存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查阅进货台账和检查食品的保存与质量状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进货台账中作出醒目标注,并将食品集中陈列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者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在进货台账中如实记录。

三、 库房管理制度

(一)食品与非食品应分库存放,不得与洗化用品、日杂用品等混放。

(二)食品仓库实行专用并设有防鼠、防蝇、防潮、防霉、通风的设施及措施,并运转正常。

(三)食品应分类,分架,隔墙隔地存放。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有异味或易吸潮的食品应密封保存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冷冻保存。

(四)贮存散装食品的,应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五) 建立仓库进出库专人验收登记制度,做到勤进勤出,先进先出,定期清仓检查,防止食品过期、变质、霉变、生虫,

及时清理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

(六)食品仓库应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清扫,保持干燥和整洁。

(七)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四、食品销售卫生制度

(一)食品销售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洗手消毒后上岗,销售过程中禁止挠头、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捂口。

(二)销售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有完整的包装或防尘容器盛放,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三)食品销售应有专柜,要有防尘、防蝇、防污染设施。

(四)销售的预包装及散装食品应标明厂名、厂址、品名、生产日期和保存期限(或保质期)等。

五、食品展示卫生制度

(一)展示食品的货架必须在展示食品前进行清洁消毒。

(二)展示食品必须生、熟分离,避免食品交叉感染。

(三)展示直接入口食品必须使用无毒、清洁的容器,保持食品新鲜卫生,不得超出保质期。

(四)展示柜的玻璃、销售用具、架子、灯罩、价格牌不得直接接触食品,展示的食品不得直接散放在货架上。。

(五)展示食品的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有效健康证明上岗,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

六、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一)食品经营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

(三)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一)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操作技能培训。

(二)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实习工、实习生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八、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

(一)食品用具、容器、包装材料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

(二)食品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三)食品用具要有专人保管、不混用不乱用。

(四)食品冷藏、冷冻工具应定期保洁、洗刷、消毒,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五)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应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用具及时更换。

九、卫生检查制度

(一)制定定期或不定期卫生检查计划,将全面检查与抽查、问查相结合,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每天在营业后检查一次卫生,检查各岗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并做好卫生检查记录备查。每周1-2次全面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三、浅谈基层监管人员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西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杨金富

一、目前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有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消费者对法律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在购买食品时,缺乏查看所购食品的生产日期、合格证、认证标志的意识。一些食品经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素质偏低。不少食品生产从业人员既使签定了承诺书,在利润的驱动下,无视肩头所担负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依然说一套做一套,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二)自律意识偏低

按现有企业几乎都是股份制企业和个人企业,员工大都是自家人及亲戚,尤其是小作坊,基本都是一家一户,个别小作坊业主甚至连台帐都记不了,更谈不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了。

(三)责任意识不强

尤其小作坊生产的产品,有一定市场。因为小作坊规模小、设备简陋,造成成本较低,价格低廉。加之其主要集中在居民区、城郊、农村、偏远地区,有就近优势,能方便一部分群众生活需要,始终占有一定市场。如果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规模和设备,必将增加成本,不少小作坊将丧失低价优势难以运作、经营。因此不管质监部门如何三令五申,少数小作坊业主仍不理不睬,甚至打起游击战。大多数企业在日常监管和巡查时,赶紧搞卫生,记台帐,偶尔抽查时就会发现,卫生条件不好、台帐记不全、工作服不穿等现象发生,要求的索证索票、添加剂备案等都不完善。

一是要转变监管理念,建立建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从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得出的经验教训,都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监管模式。要从过去侧重于事前审批、许可,事中进行抽检、检验,发现问题进行处罚、处置转变到以食品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为主,并建立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一个全过程监管体系上来。各级监管部门应按照科学监管,关口前移,打防结合的工作方针,针对地方特色产业、块状产业和高风险产业,加强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食品检验检测、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评估和预警等技术能力。通过对产品的信息收集、分析,实施风险安全预测预报,做到对质量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及时预防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的发生,切实提高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实现由以往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内在隐患。

二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不断拓展监管能力。

当前质量监管的主要矛盾是监管职能的不断深化与监管工作人员缺乏的矛盾。由于人员少,监管地域广,造成对产品质量无法进行及时有效全面的动态监管。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整改,预防和杜绝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充分利用乡镇质监员、农村公共安全员这批“地方军”熟悉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监管就近、反映及时的优势,建立由乡镇质监员、食品安全专管人员、农村公共安全员组成的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使他们在食品质量安全、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以及食品加工小作坊普查建档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体系的建设,使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延伸至各个行政村,实现纵横交错、条块结合,使质量监管经常化,日常化,以解决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人少、事多、任务重的难题。”

三是要建立快速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增强对突出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鹿奶粉事件带给我们惨痛的经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建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响应机制。应建立由卫生、质监、工商等部门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如食品安全委员会),以加强部门协调、信息互通、事故善后处理等工作。切实做到“四个统一” 即1、统一检测品种。2、统一检测计划。3、统一检测经费。4、统一信息发布。四个统一可以防止以往各部门各自检验、标准不一、结果不一,各自发布造成相对人无所适从、政府公信力受损的不良后果。在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中,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协调各部门抽样检验,做到快速检测,快速处置,避免贻误处理时机,保证执法公平、公正、高效。

四是要加强检验机构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检验机构检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行政监管的执行与落实。各地要在原有检验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检验机构能力建设。省、市一级检验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人才优势,切实将检验机构做大、做全,对食品检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点要组织精干力量及时克坚攻难。例如:三鹿奶三聚氰胺危机爆发时,省、市检验机构应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三聚氰胺的检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将成熟的检验方法及时向县级机构推广。县一级检验机构则要根据当地特色产业、块状产业情况,将检验能力做专、做精,切实为当地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Top